更新时间:2025-09-11 04:02:34
舒淇的导演开山之作《女孩》,中国观众再熟悉不过的东亚家庭经典开局:一个家暴、婚内强奸的酒鬼父亲,一个将生存压力转化为对内控制欲、向更弱者挥刀的母亲,以及在沉默中吞咽一切创伤的女儿。这三位一体的经典配置,构成了无数悲剧的核心,也预设了影片的情感基调。
如同许多同类故事一样,影片为窒息的主角安排了一位天降的“救世主”——自由不羁的转校生。她的出现,像是为女儿黑白的人生强行注入一抹亮色,成为她短暂逃离的唯一窗口。这抹亮色是必需的,却也显得如此公式化,似乎一个女孩的自我觉醒,必然需要另一个外部角色的点燃。
但影片最令人如鲠在喉的,或许是母亲的选择与最终的和解姿态。当女儿鼓起勇气劝说母亲离婚,寻求的是两人共同的解放时,换来的却是被送养的背叛与“没有人喜欢你”的谩骂。
多年后成为网球运动员的女儿与母亲重逢,当她终于问出那句埋藏多年的“你有没有想过我过得怎么样”时,母亲那句轻飘飘的“你现在好不就完了”,几乎是对女儿所有挣扎与痛苦的彻底抹杀。女儿最后的崩溃大哭,与其说是情感的释放,不如说是在确认自己永远无法挣脱这血缘的诅咒后,一次彻底的绝望。
或许,这部电影会让许多拥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。但对于那些早已厌倦了比惨和强行升华叙事的观众而言,《女孩》更像一次苍白而无力的重复。
它勇敢地揭开了伤疤,却没有勇气真正地审视和清创,最终只是用一种看似成长的姿态,将脓血重新包裹起来。
除了默默承受与最终的原谅,一个饱受创伤的女孩,究竟有没有权利选择彻底的决裂与永不回头?
映后导演分享说,这个故事的剧本仅用了13天便完成了,灵感源于她18岁的母亲生下她的亲身经历,她想探讨的是一种“女孩养育女孩”所导致的代际创伤循环时,我们才恍然大悟影片本应抵达的深度。导演希望苦难终结于她这一代,这个创作初衷无比真诚。 然而,这层至关重要的背景和动机,在影片中却几乎是完全隐形的。我们看不到母亲作为另一个女孩的挣扎与局限,只看到了她作为施暴者的结果。这种叙事上的失焦,使得母亲的角色彻底沦为一个功能性的、扁平的恶人,也让女儿的苦难来源变得单一。影片因此失去了公共性的探讨价值,最终缩影为一场无法引起更广泛共鸣的、略显封闭的私人情绪宣泄。这不仅是对一个好题材的浪费,也让片尾那场和解戏,显得更加悬浮和缺乏根基。

#女孩 #girl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可惜
下一篇:很有感触的几个点
是“直男”,也是“暖男”
易烊千玺的炸裂演技,让人忘了《少年的你》也有“粉丝经济”
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艳阳天
《东京物语》
《爱死机·帮手》(Helping Hand):断臂求生的具象呈现
于血痕深处见苍生,《三滴血》中胡歌的眼神叩问与表演觉醒。
脱了魔术的胎,换了爆米花的骨
自由之鸟,自由之人
互为表里,同样精彩
重温《盗梦空间》
-管窥好莱坞电影的“造梦空间”和“归家”母题
评《都是她的错》——男与女、父与母
如果时光是贼,还有温柔的耳光
“打死不用AI”的陀螺,拍了一部“人造人”电影,让人忍不住落泪
替“没看过鬼灭”被我硬拉来影院的女友发声
《国宝》:舞台吞噬电影的伪史诗
《若无其事的样子》,滨口龙介电影中的暴力——以对话为媒介的隐性暴力结构
出走一时爽,敢于回头和不公平叫板,才是真正的有决心!
观众永远需要魔术,群众永远等待侠盗
点映感想~
荒谬世界的局外人,追求意义的殉道者
